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何偉傑﹕普通話教學 不影響粵語文化

作者為﹕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

  昨日立法會辯論加強普通話教學的問題。談到說母語的好處,誰都可以舉出一大堆,難怪有人認為說母語是基本人權,甚至堅持母語教育,而在香港用廣州話學習更是理所當然了。可惜家庭語言、交際語言、工作語言、學術語言和教學語言往往不能合一,事實告訴我們,語言政策和教學語言政策因政治、經濟、文化和使用人口等因素而決定,不會因為個人的愛惡而轉移。

母語權利美麗誤會
  一九六八年美國加州曾推行雙語教育法令,容許新移民子弟同時採用英語及母語學習,結果不但浪費資源,而且學童脫離主流的英語教育,更難融入社會和改善自己的經濟狀况,後來法令不得不取消。環顧世界發達國家,莫不以國家民族共同語進行教育,我們今天賦予學子用廣州話學習的權利,讓他們暫時舒服一下,將來他們便要花更大的力氣來解決語言問題。我們有這些時間和資源嗎﹖我們要為下一代的發展權而負責嗎﹖

不會窒礙思維
  有人認為用普通話教學,窒礙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削弱了學生的廣州話表達能力,甚至憂慮我們的廣州話文化從此一蹶不振。這些疑慮是不必要的。普通話與廣州話同屬漢語體系,彼此有共同的書面語基礎,只是在語音、口語語法和詞匯方面差異較大。不少目前正採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學校告訴我們,只需一、兩個月,學生已能聽明白老師的普通話講解。有些學生口頭跟不上來,只是反映他們的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尚待提升,並不表示思維不活躍。
  我們也做過問卷調查,教師、家長和學生不擔心採用普通話教學後,學生的廣州話能力倒退。事實上內地方言區採用普通話學習的學生,他們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比香港學生有過之而無不及。廣州、深圳、珠海、順德、南海等主要廣州話社區,儘管經過五十年的推擴普通話活動,廣州話依然大行其道。中央政府從來沒有消滅方言的企圖,反觀今日的普通話,大量吸收方言裏的詞彙和表達方法,呈現南北語言與文化交流的現象。雙語和雙方言是現代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堅持大香港和大廣州話主義,無助於我們實現長遠發展目標。

拉近書面語及口語距離
  由九七年到現在,我們做過幾次調查,也多次到課堂觀課,跟師生討論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問題。據師生的回應,用普通話教中文帶來以下好處﹕提高了聽說普通話的能力、增強標準書面語的表達能力、提升對現代漢語的語感、提高學習語體文的興趣等。語文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智力、動機、語言習慣、學習模式等,所以我們並不認同用普通話教中文可以大大提升本港學生的中文水平,徹底解決語文教育問題,然而在標準書面語和口語教育同步完成的規劃下,起碼拉近了兩者的距離,讓學生的標準口語能力及早發展,避免重蹈成年人學習語言的痛苦經歷。目前社會和個人都浪費不少資源在學習普通話上,正反映學校的基礎語言教育,沒有完成應有的使命。不改變目前的語言教學格局,我們下一代還是要再吃這種苦頭。
  筆者曾聯同一批普通話教育專家,到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學校觀課,結果發現愈低年級開始採用普通話教學,學生愈容易適應,課堂教課和師生互動的模式,愈接近廣州話課堂環境。最近我們做的一次問卷調查反映,小學生比中學生更接受用普通話教中文。內地方言區的小朋友一進學校,就先學漢語拼音。掌握這個工具之後,以後的聽說讀寫就順利開展了。台灣和新加坡也有類似的經驗。香港要借鑑,例子多的是。
  教師是實施教學語言政策的重要因素,要推行用普通話教學,首先應從培訓師資入手。目前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尚待提升,要求教師採用普通話授課,教學語言模式可以多一點,起點可以低一點,同時充分利用其他教學設施以減輕教師的語言負擔。據內地的經驗,儘管教師的普通話帶方言口音,只要有相應的語言環境和設施,學生仍然可以學到標準的普通話,還可從普通話教學中獲益。

師資是關鍵因素
  教育發展不同於機器運轉,毋須等待所有零部件齊備才起動,社會的需要也不可能因為教育失調而有所遞減。目前的局面是,經歷十多年的語文學習,不少中學和大學畢業生,仍然要匆忙地學習普通話,僱主還要花資源提升僱員普通話水平。如基礎語言培訓早在中小學時期完成,當前的港人會更有信心迎接中國入世的機遇。事實上已經有少數學校洞察學生未來的需要,大膽地嘗試用普通話教中文和其他學科(中史和中國文學)。
  目前各校的條件不同,教育當局不必急於制訂一刀切的普通話教學語言政策,宜任各校自決,在個別學科或班級試行,但對具備條件而又自願實踐的學校應給予扶助。同時亦宜制訂長遠教師培訓政策,師資培訓機構也宜發展相應的培訓。當各種因素成熟,而先導學校又取得可喜成果,屆時即使教育當局未及制訂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的政策,學校為了配合社會的需要和滿足家長的訴求,也會普遍採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